工安意外:氣體偵測與職業安全的重要性
高雄發生
工業安全意外,工人進入
儲存槽內清理時,疑似因
有害氣體積聚,缺乏適當通風與氣體偵測,導致工人昏迷並墜落。
類似事件也發生於花蓮工業區與台南某醬油廠,均涉及
缺氧或有害氣體,強調了
氣體偵測與職場通風換氣的關鍵性。

氣體偵測與通風換氣的重要性
許多密閉空間(如
儲存槽、地下室、發電機房、汙水處理設施)可能因
氧氣濃度過低或有害氣體積聚,導致作業人員發生嚴重健康風險甚至死亡。
不同氧氣濃度對人體的影響
氧氣濃度 (%) | 影響 |
---|
18% | 需要通風換氣,工作環境不安全 |
16% | 呼吸心跳加快,頭痛、噁心 |
12% | 頭昏眼花,四肢無力 |
10% | 臉色蒼白,意識模糊 |
8% | 失神昏倒,8分鐘內可能死亡 |
6% | 瞬間昏倒,呼吸停止後死亡 |
此外,部分
有害氣體(如
硫化氫、一氧化碳、氯氣等)也可能在密閉空間內積聚,造成急性中毒,增加死亡風險。
工安事故案例分析
案例1:高雄工安意外(清理儲存槽)
- 事故發生於高3公尺、圓形混凝土添加劑儲存槽。
- 33歲工人進入槽內進行清理,過程中疑因氧氣不足或有害氣體影響,突然昏倒,導致從約2米高處墜落。
- 救援過程顯示,現場未有適當的氣體偵測與通風換氣,且作業人員未配戴防護設備與監測儀器。
案例2:台南醬油廠三工人缺氧事故
- 三名工人在密閉空間作業時,因通風不足、氧氣濃度下降,導致昏迷。
- 幸運的是,經適當救援,三人皆救回,但事故顯示工廠內部缺乏完善的氣體偵測機制。
- 職安署強調雇主應重視密閉空間作業安全,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。
如何預防密閉空間工安事故?
1. 作業前氣體偵測
- 使用手持式氣體測試儀(如GfG G999)測試氧氣濃度,確保O₂達標後才可進入。
- 監測其他可能存在的有害氣體(如CO、H₂S、NH₃等)。
2. 通風與換氣
- 使用強制排風系統,確保空氣流通。
- 若發現氧氣濃度偏低,禁止工人進入,先進行氣體置換。
3. 個人防護設備(PPE)
- 進入密閉空間時,工人應配備:
- 氧氣偵測儀
- 呼吸防護設備(如供氣式呼吸器)
- 安全吊帶與救援繩索
4. 緊急應變措施
- 工作現場應有緊急撤離計畫與人員監督機制。
- 作業時需有專人於場外監視,以便發生事故時可立即求援。
- 訓練工人緊急應變技能,如CPR與氣體中毒處理方式。
強化工業安全,落實氣體偵測機制
密閉空間作業的
高風險性,使得
氣體偵測與通風換氣成為工安關鍵。企業應:
- 確保工人作業前進行氧氣與有害氣體偵測。
- 使用強制通風系統,避免缺氧或有害氣體積聚。
- 提供個人防護設備,確保工人安全。
- 強化緊急應變計畫,降低事故風險。
唯有落實工安標準,才能避免憾事再度發生,確保工人生命安全。